“假阴性”频现,核酸检测还可靠吗?
发布时间:2020-02-13作者:洛阳慈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点击:3450 次
2月5日,中日友好医院确诊一例“三连阴”新冠肺炎患者。该患者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入院后通过肺泡灌洗检测才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2月7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一名患者经治疗后,符合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的出院标准,但肺部影像显示仍有病毒感染迹象。
公开资料显示,除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中日友好医院的“假阴性”患者外,浙江、宁夏、福建、天津已出现多例核酸检测“假阴性”病例。
原本核酸检测“阴性”是个好消息,如今反而成为一些人新的担忧。
为什么会出现“假阴性”?会不会造成大批漏诊患者?
什么是“假阴性”?
所谓“假阴性”就是:患者本身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但核酸检测报告为阴性。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并不是所有患病的人都能检测出核酸呈阳性,核酸对于真实病例的检测率不过30%至50%。
为什么会出现“假阴性”?
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占成回应,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都不可能是100%阳性,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在所难免。
此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核酸检测假阴性背后的5种可能性:
核酸采样存在局限性,通常采取的是口咽或鼻咽部的分泌物。
患者肺泡的病毒载量和上升到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是有可能存在差异的。上呼吸道里阳性预估值是比较低的。
采样的准确性与操作者个人有一定关系,每个人采样时操作不一样,也可能导致采样误差。
目前核酸试剂盒研发的时间特别短,产品稳定性不高。
同样因为时间太仓促,生产厂家不同,生产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质量层次不齐,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器官侵害的特异性存在差异。
会不会造成大批漏诊患者?
“假阴性”的频繁出现让不少人担忧,会不会因此造成大批漏诊患者?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梁连春表示:
医院在临床确诊时,并不会单纯依赖核酸检测一项指标,而是采取了参考多项指标的综合判断策略,确保消除隐患。
由于今年疫情流行正好与流感重合,且初期表现非常类似,所以在诊断时会通过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并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响表现,综合去判断是不是新冠肺炎。
因此,请公众不必过度恐慌。
如何避免“假阴性”的结果?
“假阴性”情况虽然给临床诊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并非无法应对。
避免“假阴性”,参考影像学结果非常重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表示:
目前发现,核酸检测临床诊断存在假阴性,且检测时间较长,需要一个检测周期;而CT检测只需要几分钟,比较快捷。CT可提供新冠肺炎的表象,可减少漏诊率。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规定将CT影像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只限于湖北省内)。
该诊疗方案公布前,只要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即可解除隔离。
能用 CT 替代核酸检验吗?
假阴性频出,要不要放弃核酸检测?
二者不能互相取代。
高占成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表示,对于确诊新冠肺炎,目前核酸检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新冠肺炎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已经加入了影像学作为临床诊断标准,但确诊还是要做核酸检验。
CT 只能判断出一个患者可能有「病毒性肺炎」,无法确定是否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导致。
如何避免“假阴性”错放出院?
不少人质疑“假阴性”的出现,是否会错放的“假阴性”感染者出院。
首先要明确的是,目前核酸阴性只是确诊、出院的标准之一。并不是“核酸检测阴性”就意味着患者可以出院。
患者治愈后,为了避免“假阴性”出院,多地采取了“宽进严出”的措施。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规定,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有4个要求:
体温恢复正常 3 天以上。
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
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且采样时间间隔至少 1 天。
目前建议治愈出院的病人,继续居家隔离观察两周。
在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发言人回应,这套出院标准兼顾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测等,符合当前疾病特点。各地都应此标准统一执行。
文章来源:腾讯健康 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