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护小心“肝”,避免这些养生误区
发布时间:2023-07-28作者:洛阳慈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点击:2275 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全球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肝类疾病。在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8000万人,病毒携带群体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中国每年报告的肝癌新发病例超过40万例,占全球总数的近半数。
今天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加强对肝炎病毒的认识,提高对于肝类疾病的防治,需要我们共同的重视和努力。
如何正确认识肝脏养生,并从日常生活中学会保护肝脏健康?
科学认识养肝知识:
我们可能听到过不少关于肝脏养生的流行说法,比如“吃肝补肝”“以药养肝”等。并不是每个说法都有科学依据。
吃哪补哪,多吃猪肝就能补肝?
首先,人体摄入的食物都会被消化成各类能量和元素,能量的供给不是“导弹”,可以做到“指哪打哪”。
其次,动物肝脏同样是动物机体内重要的解毒和代谢器官,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可能在肝脏积蓄,其中的高胆固醇含量还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这也是脂肪肝、高血压患者需要敬而远之的。
护肝片等保健品多多益善?
医生正解:不少“白领”、学生需要熬夜“肝报告”、“肝论文”,挑灯鏖战的同时,会购入“护肝”保健品以求心安,甚至秉持“越多越好”的想法,摄入超过说明书要求的剂量。
实际上,各类“护肝片”和保健品对肝脏保健的作用并不显著,而滥用药物会加剧肝脏“排毒”的负担,得不偿失。
有肝病一定会变成肝癌?
很多人认为肝脏疾病出现后就一定会演变成肝癌,因为肝脏疾病恶化程度高,发病之后就容易往肝癌的方向发展。
确实,肝脏疾病恶化后有可能会转变成肝癌,但是并非所有的肝脏疾病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可以防止肝脏部位病变加重。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肝脏疾病往往在早期难以诊断,很多人发现时已为时已晚。我们可以掌握主动权,从日常生活着手,守护自己的“小心肝”。
积极接种疫苗。在病毒性肝炎中,乙肝为最高发的一类。
针对乙肝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法莫过于注射乙肝疫苗。宝爸宝妈们注意在新生儿出生六个月内完成三针接种,并在16岁后定期安排体检,确认抗体状况,适时补充针剂即可。
注意日常防护。暂时没有针对丙肝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日常防护做到预防和控制。如果大家有打耳洞、纹身、修脚的需求,选择正规的门店,可以更好地保证器械的卫生消毒情况。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与其“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药”,不如争取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是对努力工作的肝脏最好的“报答”。
尽量减少酒精和高胆固醇物质的摄入,谨防酒精肝和酒精肝的出现。
定期筛查、及时治疗:
对于肝脏疾病的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发现肝炎后,更要引起重视:
乙型及丙型肝炎人群应定期复查并接受治疗,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建议每6 个月进行1 次肝癌相关筛查,包括肝功能、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抗体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肝脏超声显像等检查;
必要时进一步行CT、MRI、PETCT等肝脏影像学检查。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疑问,请与联系删除,仅用于信息交流。
- 上一篇:天气炎热,如何防止“毒”从口入?